2016年寧德市事業(yè)單位考試考題(10.23)-言語理解(2)
2016-1023-寧德-11.在"生理假"的討論中,應該賦予話語權的是女性職工。生理周期會對生活、工作產(chǎn)生怎樣的影響,出臺"生理假"的必要性有多大,她們有發(fā)言權。如果不給她們發(fā)言的機會,討論就會變成一種"外部的關懷"。同時,不論"生理假"是否出臺,女性職工都應該有權利、有能力維護正當權益,不必因為各種擔心和顧忌而說不出自己的要求。
這段文字意在表達:
A.生理假如何放,應該征求女性職工的意見
B.女性話語權比"生理假"更為重要
C."生理假"的必要性有待商榷
D.女性職工的合法權利應受到保護
2016-1023-寧德-12.我們都聽過"狼來了"的故事,烏龍?zhí),會讓辟謠的公信力徹底消失,到那時,辟謠者難免陷入和那個愛撒謊的小羊倌一樣的困境——就算辟謠內容是真的,公眾也未必愿意相信了。與此同時,亂辟謠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,也是對那些無辜扣上"造謠"帽子的人的傷害,是對追問真想者的侮辱,只會讓真相變得更加難得,這是社會應當避免的現(xiàn)象。
通過這段文字,作者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是:
A.亂辟謠會對辟謠者和追問真相者雙方造成傷害
B.亂辟謠會讓辟謠的公信力徹底消失
C.辟謠前應認真查清真相
D.錯誤的辟謠會事與愿違
2016-1023-寧德-13.垃圾焚燒廠也好,PX項目也罷,市民的反對聲中確實不排除有不少是由于認知焦慮造成,即項目本身的安全性和科學性未能得到有效的普及,致使市民的反對立場,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基于項目本身的理性認識。但市民的這種認知焦慮,理當起到化解焦慮的作用,如此才能增加公共理性,而非相反。
通過這段文字,作者想說明:
A.公共政策應該起到解疑釋惑的作用
B.市民反對公共項目一定程度上體現(xiàn)了認知焦慮
C.有些政府決策程序不當催生了市民對公共項目的認知焦慮
D.公共決策需要充分尊重民意
2016-1023-寧德-14.公租房演變成人才公寓,新鄭市絕非首創(chuàng)。據(jù)媒體報道,早在2011年,北京中關村首批人才公租房就流向了知名企業(yè)的精英,此外,廣東、重慶也有類似案例。這種做法違背了"為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兜底"的初衷,不僅無助于解決住房問題,還加劇了城市各階層的分化。即便公租房供不應求,也應該通過搖號等措施公平分配,而非隨意變通甚至曲解、異化公租房政策。
下列哪一項能概括這段文字的意思?
A.公租房變成人才公寓是對公租房本質的異化
B.把公租房當作人才公寓,使公租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
C.應對公租房進行公平分配
D.住房是人們在城市生存的必備條件
2016-1023-寧德-15.社交平臺看似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,實則毀了真正意義上的社交。許多人沒網(wǎng)絡熬不過10分鐘。放下手機,幾乎不知怎樣打破相顧無言的尷尬;斷了wifi,就仿佛進入真空,對無人互動的冷清焦慮不安。同樣地,圍觀無聊看似填補了一段空白,其實根本無法遣散盤踞在心底的無聊。一段直播過后,我們置身的世界還是那個模樣。無聊,依然是許多人的隱痛。
這段文字意在表達:
A.社交平臺有害于正常的社交活動
B.社交平臺無助于消除人里面的無聊
C.社交平臺使人民形成依賴感
D.社交平臺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
2016-1023-寧德-16.承認推行戶籍法的難度,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期地擱置制定這部法律。法治社會的要義,就是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、協(xié)調矛盾,而不能等到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,所有的矛盾都消失了,才平平穩(wěn)穩(wěn)地推出一部遲到的法律。一些政策的推行,固然可以為法律的實施鋪平道路、掃除障礙,然而政策終究不能替代法律,沒有法律支撐的正常有悖法治精神。
這段文字意在強調:
A.推行戶籍法勢在必行
B.法治社會需要立法先行
C.法治社會中,政策不能替代法律
D.法律制定要突出問題導向
2016-1023-寧德-17.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應聘而去迎合招聘方的價值觀,認為顏值重要,能力次之。如果招聘方缺乏對應聘者的能力考究,顏值高確實容易取得優(yōu)勢,但顏值不是在應聘競爭中勝出的絕對因素。應聘者核心的競爭優(yōu)勢還是包含業(yè)務能力、情商、素養(yǎng)等內在的綜合素質。過分的在意形象,會讓應聘者走到一個極端,只怕會適得其反。就此而言,迷戀個人包裝,可能會給招聘企業(yè)帶來短暫的好感,但長此以往,是無法給自己增加競爭的砝碼的。
通過這段文字,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:
A.應聘中顏值不是關鍵的因素
B.應聘的競爭優(yōu)勢主要是內在綜合素質
C.外在的自我包裝只能帶來短時利益
D.不宜為應聘者過度自我包裝
2016-1023-寧德-18.多個領域的道德、規(guī)則的失守,讓極端的盲井式犯罪成為可能,并在一定社會單元中被默許和容忍。某一個規(guī)則被突破,或許沒有人會警覺其中的深度危害性,但當社會的規(guī)則盲點趨于普遍化,它就將激發(fā)不可小視的到的退化與人性之惡,并在某個領域或某個社會空間形成野蠻的"叢林法則"。盲井案或類盲井式犯罪就可作如是觀。換句話說,盲井式礦難向社會之間展示了人性底線被洞穿的殘酷一面,但其根本,還是在于社會規(guī)則的潰敗和發(fā)展的失衡與失序。
這段文字意在闡述:
A.盲井式犯罪的危害
B.盲井式犯罪的原因
C.社會發(fā)展失衡失序的后果
D.社會規(guī)則盲點的危害
2016-1023-寧德-19.有資料表明,目前我國城鎮(zhèn)化率離發(fā)達國家尚有不少距離,如何推進有序的城鎮(zhèn)化,人員的管理。勞動者權利與義務的對等獲取等,是一個必須化解的問題。隨著居住制度的逐步試水,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或將淡化"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"的疏離感,并強化"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"額獲得感。
通過這段文字,作者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是:
A.居住制度的推行將有助于城鎮(zhèn)化的深層推進
B.居住制度對外來人口意義深遠
C.居住制度將改變外來人口的存在感
D.居住制度的推行大有裨益
2016-1023-寧德-20.從律師的及法學中選任法官和檢察官,其意義并非僅在改變法官、檢察官的來源、實現(xiàn)市場經(jīng)濟下人力資源的優(yōu)化配置,而更在于強化司法者的權利視角。由于從業(yè)性質的差異,律師理解和運用法律,多從權利的角度切入,其職業(yè)出發(fā)點在于保障權利,實現(xiàn)互相沖突的權利只講的協(xié)調和平衡。這樣的視角更契合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要求。以這種視角理解和運用法律,無疑使剛性的法律在實際使用時,體現(xiàn)出更顯著的權利時代的特點。
這段文字主要闡述:
A.司法者的權利視角契合法治社會的要求
B.從律師及法學中選任法官和檢察官更科學
C.律師擔任法官或檢察官更能勝任
D.權利視角是權利時代的必然要求
關注華圖教育微信號:fjhtexam,華圖教育微博:http://weibo.com/1779432183 ,及時了解公務員考試資訊及備考資料。
(編輯:姜芃)